互联网金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不过随着余额宝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伴随着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仿佛在一夜春风之后,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其将对未来金融业带来哪些全新变革?对A股市场又将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本文给予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互联网金融的准确定义
简单来讲,无论资金融通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资金的流通行为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这种定义可以涵盖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但是显然低估了互联网进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在此,我们更倾向于谢平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的核心是尝试摆脱金融中介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作用,将中介结构从市场交易主体中剔除。在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将依托互联网的现金技术和分享、公开、透明的理念让资金在各种主体之间的流通达到直接、自由的状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控制信用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弱化,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金融”。理想状态下的互联网金融亟须解决的问题已经从传输效率的层面上升到风险控制的创新,只有互联网实现信用风险的量化和可控制,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才会逐渐被削弱,否则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企业将取代金融企业成为新的中介。
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互联网行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诞生,技术平台和底层架构的特性赋予了其强大的联接功能,摆脱了传统的时空、地域的限制,覆盖范围、传输效率和时效性都较传统行业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引发了以融合为特征的产业革命,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相互渗透和交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是多个产业生产成果的结晶,原有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用户和行业的渗透率的提高和深入,未来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会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将会比传统互联网的冲击来得更快、更猛烈。
中小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
作为盈利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运营目的,单位业务规模较大的客户能够在实现相同收入的情况下有效摊低人力、物业和设备等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利润贡献占比更高,金融机构的各类资源必然会向大客户倾斜,由此导致对中小客户的产品种类、服务深度不足。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民间私企、小额贷款涉及的较少,而小额贷款在民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根据阿里巴巴平台调研数据,约89%的企业客户需要融资,53.7%的客户需要无抵押贷款,融资需求在50万以下的企业约占55.3%,200万以下的约占87.3%。
资产管理对低成本渠道的探索
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公司功能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和投资研发,并未自建渠道直面客户,客户获取成本高昂。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72家基金公司共计提取管理费用138.65亿元,向银行等销售渠道支付了23.97亿元的客户维护费用即尾随佣金,尾随佣金整体比例已经达到了17.29%。大资管背景下的产品供给会越来越丰富,渠道的优势和议价能力将更加凸显,如何找到低成本的渠道是资管公司的迫切需求。资产管理公司产品通过银行和第三方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时,销售行为完成,基金公司只能获得客户姓名、联系方式、产品购买量等简单数据,客户风险评估、资产构成结构等关键数据都掌握在银行手中。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基金公司开始直接面对客户,获取用户的关键数据,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开发相应的理财产品。
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优劣比较
为了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行业的比较优势。只有在充分了解双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未来双方在金融互联网领域可以彼此依托的手段和可能的方式,进而判断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消费已成习惯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网上购物商城、超市提供的产品品类和第三方支付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的便捷性,网购消费者数量快速增加,网购渗透率从24.5%提升至超过40%,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习惯。目前的大中型银行用户数量均超过千万,平安保险公司的用户已经超过8000万,从绝对数量上来讲,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数量并不小,但与互联网公司相比,用户数量还不在同一级别:排名前五的互联网公司月度覆盖用户数量均超过4个亿,对互联网用户的覆盖率超过90%。
互联网行业的劣势 信用背书不足
从资金出让方的角度来看,出让资金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等收益,但出让的前提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如果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或者资金无法回收的风险过大,资金出让方就会选择放弃出让,资金的融通无法实现。网络购物等行为涉及的资金量较小,即使发生风险,用户损失不会太大。一旦涉及大额资金或者资金需要长期流动时,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时间仍然较短,信用积累不足,客户更多的愿意选择信用水平较高的传统金融企业。
传统金融机构具有信用品牌优势
银行是最为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是居民投资类资产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多年以来,银行以稳健、扎实的经营承担着国家最主要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的职能。由于银行对于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了极为严格的监管,也给予了极高的支持,这些支持表现在银行拥有对普通居民储蓄的国家信用背书。
金融业务的专业和风险管理优势
传统金融机构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互联网企业目前涉及的业务主要是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三方支付和P2P贷款,这些业务或者是不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或者是基于系统完成,或者是业务的流程还比较简单。对于需要大量的金融技术积累才能够完成的投资银行、衍生品设计等高端金融业务领域,在金融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还无法进入。
相比其他融资渠道,银行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作为最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银行通过对于融资方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审核借贷主体的资格,完成资金从资金融出方到资金融入方的转移。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拥有最为广泛的客户征信信息和客户数据,在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内市场上具有最先进的风险控制水平。
互联网金融可能的发展路径
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可能是按照以下三个层次递进:1、双方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展业务,产品类型和重点客户重合度较低,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成本优势发挥明显,具体表现为基于成本优势的虚拟渠道扩张;2、双方的业务开始融合,部分核心业务产生交叉,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数据资产进行风险定价,传统金融行业逐渐掌握批处理技术,开始通过产品创新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对中小型客户的争夺是重点;3、从形式到实质的融合,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对方较为核心的技术,平台搭建完毕,开始利用平台的数据资产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平台的用户数量、用户粘度和数据的有效性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一阶段:虚拟渠道扩张
互联网企业利用金融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种类,提升客户流量的变现能力;金融企业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产品在线上销售,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用户资源。双方处于不对等竞争地位,互联网企业的先发优势明显:互联网企业用户数量、成本控制都占据了领先位置。银行服务相对较弱的小微客户服务是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最好的突破口,并且这一类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供给充足,客户价格的敏感性较强,虚拟渠道的成本优势明显。传统金融企业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是一片空白,学习和掌握都需要时间,仅有的虚拟渠道是网上银行、信用卡商城等,用户数量较少,体验较差。建设和优化平台,培养用户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粘性都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传统金融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余额宝为例,6月13日上线至6月底时,余额宝用户突破250万,规模达66亿元,截至9月底,余额宝的规模已达到556.53亿元,11月15日,余额宝规模突破1000亿,是全球最大的货币性基金。余额宝的崛起在于其抓住了淘宝的海量用户和支付宝规模庞大的冗余资金的理财需求,提高了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便利性,降低了货币基金在不同账户之间划转带来的损失。
第二阶段:数据推动融合
互联网企业对现有用户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传统金融企业也意识到中小客户的数据价值,掌握批处理技术。这一阶段,双方的重点是数据的获取和开发,互联网企业基本已经完成了用户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提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能够服务的用户规模开始由微型向中小型突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客户群体开始产生交集。传统金融企业在经历了互联网企业第一波冲击后,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和认知有明显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互联网技术。通过批处理技术降低用户服务成本,客户服务群体下移,中小型客户的数据价值得到重视。
第三阶段:平台胜者为王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具备一定规模的用户平台,对金融技术的掌握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熟,完成了从形式到实质的融合。这一阶段争夺的双方不仅限于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也开始出现竞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已经超越了用户和数据规模,上升到平台用户的粘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平台的质量是获胜中的关键。互联网金融企业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各式金融产品,与商业活动越密切的数据越能够反应用户的信用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是否足够底层相当重要,底层意味着平台能够与用户直接接触,这样可以带来非常巨大的好处:直接面对客户,对用户的行为影响力最大;用户数据真实,可信度较高;对用户行为的监测最及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动态跟踪,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数码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